治疗方法:
针刺疗法,主以泻法。取穴:开四关,水沟、内关,另可酌加会阴、灸百会等。四关为双侧合谷、太冲,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,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,水沟、百会属督脉,水沟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,百会又叫三阳五会,为督脉、手足三阳、足厥阴之会,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,会阴属任脉,为任、督、冲三脉之会。
针刺以上穴位多有效,起效时患者叫出声,语句简短,如“气死了”、“不活了”等,多与发病前的精神刺激有关,或诉针刺部位难受等。
此时阳证的四肢僵硬缓解,情绪安定并渐安静入睡,醒后正常出院,阴证则四肢活动,说出心里话,或要喝水、进食、回家等。
癔性失语多见于中年女性,其次为青春期少年,再次为儿童及老年人。此病症中医属郁证,为情志不舒、气机郁滞或痰火蒙窍所引起的一类病症。
主要症状为情志异常,如悲戚过度、痴呆、缄默,或突然失语、失明、胸闷气逆,甚至晕厥,或肢体麻木、瘫软、抖动等。
病因辨证为内伤七情,思虑、郁怒,损伤心、肝、脾;脏腑经络辨证属心包,手厥阴经;肝,足厥阴经;八纲辨证主要分阴阳虚实,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证。
可分为阴阳二证:阳证表现为急性面容,面色潮红,呼吸急促,甚至满头大汗、口吐白沫,唇舌及全身抖动,或全身四肢僵硬如棒。
阴证表现为四肢痿软,表情淡漠,不动不语。但皆无唇舌咬伤,无跌伤,无大小便失禁,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、病理征等。
治疗方法针刺疗法,因本虚标实证,故主以泻法,邪去正安,辅以补气、温阳,如针刺足三里、灸百会、神阙等。
此病症针刺疗法,疗效确切显著,其中尤以内关穴为特效穴,故近年来,多单取内关,甚仅取一侧内关,疗此病症,取得立竿见影之效。
(1)内关穴为手厥阴心经络穴,八脉交会阴维,会合部位为胃、心、胸。穴名释义:内:指内脏;关:指出入要地。本穴八脉交会阴维,阴维有维系、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。
《难经・二十九难》“阴维为病苦心痛”。阴维为病在脏,为此本穴为擅治内脏的要穴,故名内关。《甲乙经》“心惕惕不能动,失智,内关主之;
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,内关主之”。《拦江赋》“胸中之病内关担”。《四总穴歌》“心胸内关应”。
(2)内关穴的解剖、神经生理学基础。内关穴的局部解剖: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,…有前臂正中动、静脉,…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,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,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。
可见内关穴主要有正中动、静脉及正中神经,正中神经由C6~T1段脊髓发出。
内脏器官神经支配表中,上肢的血管、皮肤受交感神经支配,由T2~8脊髓侧角发出;心脏、支气管、肺、胃等分别由T2~5、T2~5、T6~12脊髓段发出。内脏牵涉性疼痛与脊髓关系表中膈C4,心脏C8~T1。
上肢的血管、皮肤交感神经支配与心脏,支气管、肺、胃等神经支配为类似节段发出,内关穴深层的正中神经所发出脊髓段与膈、心脏牵涉性疼痛相关的脊髓段大部重合。
与中医典籍所述内关主胃、心、胸相吻合,这些可能为内关穴作用的神经解剖生理学基础,亦即内关穴为针刺治疗癔性失语之特效穴的神经解剖生理学基础。
内关穴为针刺治疗癔性失语的特效穴。可用于针刺治疗癔性失语及相关、相类病症,也可用于郁怒而暴饮酒、服药、服毒等中毒症状轻于精神症状的治疗或辅助治疗。
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,取用简段,可深刺,无禁忌证,实为神圣所设,要妙之穴,尤适用于基层中医急救,具有醒神、安神、镇静作用。